第231章 長城
關燈
小
中
大
歷城巡撫衙門後院,酒菜上桌,很標準的四菜一湯,兩葷兩素。賓客雙方意見相合,相互吹捧恭維,一片融洽氣氛中敲定一些事情。
而此時的宣大總督駐地所在陽和口,正進行著一場例行動員與即將舉行的會議。
大同鎮總兵、征西前將軍周尚文已經七十二歲高齡了,在這個例行秋防的時間裏,依舊駐紮在長城前線,防備俺答可能發起的進攻,更要策劃焚燒草原、斷韃騎草料的例行軍事活動。
秋後天高氣爽,邊塞各鎮都有派小股驍騎出塞,放火焚燒草原的傳統。將長城北二百裏範圍內的一切可供戰馬食用的枯草燒幹凈,增加韃騎進攻的成本,也有驅散閑散牧民的效果。
邊塞就這樣,你不驅散那些牧民,那些人紮根下來就成了牛皮癬。
長城南北範圍內的降雨充沛,雖然以丘陵地形為主,可降雨比更北的草原要多得多。長城修建地址的選擇首要條件不是地形,而是降雨線。長城就是一條分割線,南端是年平均降雨量二百毫米,北端就不行了。
降雨充沛與否直接決定農業收成,如果長城北降雨充沛適合農耕,那長城一定會往北推。只要地理適合農耕,那就能站穩腳。
長城的修建是充滿曲折的,不能說老祖宗多聰明,能判斷出年均降雨。這是無數戰爭、屍骨堆砌出來的長城。太北,因農耕出產跟不上戰爭消耗,被人打回來;太南,敵人占據降雨充沛之地而強盛起來,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打下、收覆。
所以不斷的拉鋸戰中,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一代代屍骨鋪徹下來,修建出又不斷的改遷的現有長城,就那麽神奇的成為了一道降雨分割線。
而這場拉鋸戰的勝利者,不言而喻。
決定長城修建地址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分割線,其次就是地勢,根據地勢變遷進行合理的布局,最大化的減少防守面積、增加單位防禦點內的守軍密度,種種選擇為的就是降低防守成本和防守效率。
而老將周尚文,在此時的九邊將士、邊民、中樞看來,就是一道活著的長城。
周尚文,字彥章。西安後衛人,世襲從三品指揮同知。十六歲襲職時,就率幾十驍騎屢屢出塞作戰。
正德五年,安化王朱置鐇反叛時,周尚文守衛黃河渡口,假意參與反叛,一舉擒獲叛官丁廣等,使得叛軍混亂、驚慌,沒能卷起雪球就被攻滅。
經眾人推舉,周尚文擔任西安後衛衛掌印。後因禦史劉天和彈劾鎮守太監廖堂失敗,周尚文受株連下獄。周尚文被拷打用刑,逼他招供劉天和罪行,周尚文始終不承認劉天和有罪,很久後才獲釋。
在這裏請記住劉天和這個湖北麻城人,這人兩年前病死,死前是兵部尚書、提督京營,贈少保,謚號莊襄。和所有崇禎朝以前的兵部尚書一樣,劉天和在地方上也有嫡系部隊支持。而他的嫡系部隊,就是大明西北邊軍集團。
他這個兵部尚書保證西北邊軍集團的利益,再向中樞保證能控制住西北邊軍集團,這就是一個兵部尚書的最根本任職要求。
而一個有謚號的兵部尚書,在崇禎朝以前的兵部尚書,都是大明最牛兵部尚書之一,每一個人,都能稱之為傳奇,是與同時代無數同輩、後輩人競爭爬上來的,更經歷過戰爭洗練。
很顯然,周尚文與劉天和的交情經歷過牢獄磨練,是同生共死的文武結合例子。劉天和能坐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,這不是本人有能力就可以的,必須有強力軍隊支撐。而這個支撐者,就是周尚文。
那次牢獄之災後,周尚文提拔為階州即武都守備,任期滿後升甘肅都指揮僉事,任甘肅游擊將軍。
嘉靖元年,改任寧夏參將,後升涼州武威副總兵,在多次在守邊戰鬥中負傷。俺答之兄吉囊數次踏冰入侵,周尚文築邊墻一百二十裏,並以水澆之,冰滑不能上城墻,冰化時令士卒用長竿鐵鉤守在城墻上,鉤殺渡河來犯者。
嘉靖九年,周尚文被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,任寧夏總兵官。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王瓊督陜西三邊軍務,主修邊墻,周尚文親自監工。他還疏浚水渠,開墾屯田,使得當地軍民受益不淺。
不久,韃靼劫掠朵幹都司即青海,經過寧夏。巡撫楊志學建議發兵作戰,周尚文不同意出兵野戰,被劾免職。硬抗督撫不合時宜的軍令,這就是周尚文的威望、性格所在。許久後,周尚文被起用為山西副總兵。
嘉靖十六年,吉囊率四萬騎兵從偏頭關來犯,周尚文與其子周君佐轉戰三百裏,將其擊退,周尚文及二子都受重傷。朝廷賞銀幣勞軍,因功升延綏鎮總兵官。
延綏鎮就是榆林鎮,就如前面說的那樣,長城防線是不斷因為降雨而拉鋸形成的。延綏鎮就是典型例子,延綏鎮,顧名思義,是延安、綏德兩地的合稱,明初時延綏鎮就在這兩個地方之間。
後來向北推,推到了榆林,這才站穩腳。榆林名字的來源,就是蒙恬軍團種植的榆樹邊林。故而延綏鎮是官方名字,民間都稱之為榆林鎮。
最典型的就是榆林鎮的長城布局,榆林鎮南與米脂縣交接的銀川關是一條東西交錯的長城;而榆林鎮北又修了一道紅山口長城,整個榆林城被長城環繞。這段長城以北,就是富饒的河套套中平原,實在是守不住,才退到了榆林。
嘉靖十九年三月,吉囊擾延綏,大肆搶掠而退。九月,擾固原,周尚文率眾敗之於黑水苑,吉囊幼子十王陣亡。不久,升周尚文為從一品都督同知。
嘉靖二十一年,周尚文被推薦為東官廳聽征總兵官兼僉事後府都事。當時嚴嵩為禮部尚書,其子嚴世蕃官後府都事,驕橫無常,周尚文當面叱責,嚴氏父子對他恨之入骨,百般尋釁。
僉事後府都事,這六個字解釋起來是這樣的,即後軍都督府僉事,掌事,分管實際工作。
雙方矛盾很大,嘉靖也為難。只能在當年秋,調周尚文為總兵官鎮守大同,但與巡撫趙錦不和,一再要求告老,嘉靖不許,轉手將趙錦調為甘肅巡撫。
嘉靖二十三年,俺答與一幫侄兒盟誓,率數萬騎兵犯大同前衛,周尚文與之激戰於黑山,殺吉囊兒子,俺答的侄兒滿汗歹,因此功,周尚文晉升為右都督。
當時,總督翁萬達與周尚文商議修築長城,自宣府鎮西邊陽和口,東至大同開山口,長約二百多裏,由周尚文帶領士卒完成。
期間周尚文又增加了陽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口段,共四百餘裏,修築敵臺一千多個,再次向北推進防線,開墾屯田四萬餘頃,增添守兵一萬三千多人。這一大舉措,尤其是四萬餘頃軍田的開墾,讓嘉靖十分高興,嘉獎,升周尚文為左都督,加太子太保,蔭子錦衣世千戶。
四萬餘頃軍田,這還只是報上去的,這麽大的事情,周尚文再清廉,也要滿足下面人。所以這個四萬餘頃,只會多不會少,不可能弄虛作假。因為宣大多出四萬餘頃軍田,就意味著中樞給宣大的補助會降低。
如果弄虛作假,無異於餓著肚皮賺吆喝。別說周尚文,換徐達到宣大,都鎮壓不住下面餓肚子的軍士。
而這四萬餘頃軍田,則是周尚文解決宣大軍隊溫飽的唯一手段所在。過去幾年中,大同鎮守軍不斷嘩變、叛亂,原因就是中樞財政吃緊,裁剪軍費所導致。
跟周尚文的大手筆比起來,登州衛的衛東開荒計劃經過一年時間,各家才弄出一千頃出頭,實在是有些小家子氣。
從周尚文的升遷中,可以看出很多問題。那就是邊塞軍將的升遷,相對來說是非常困難的。一個軍將的升遷,軍功固然重要,可你的出身、屢歷也很重要。
周尚文是典型的衛所高官世職勳貴體系,還是典型的邊軍武臣體系,所以他升官就有些困難。
而趙期昌呢?世襲小旗連官都算不上,又能算是腹心衛所出身,與周尚文的勳貴體系比起來一個天,一個地,都是衛所出來的,可中樞看你的標準就不一樣。
邊塞軍功多,就顯得有些不值錢;否則與內地一個評功標準,那大明的軍界就會徹底落入邊軍體系。所以升官最快的是京營,其次是漕運,再次才是邊軍和內地守軍。
內地守軍軍功少,基本上逢功必升,用來牽制邊軍體系,和邊軍出身的將領搶坑位;邊軍軍功多,敵人也強,風險大,所以將領夭折率較高,勉強與內地將領維持平衡的提拔、補充率。
而漕運、京營,基本上幹滿任期就會升,下放更有例行升一級的好傳統,這就是中樞控制兵權的手段所在。
其中,從二品就是一道大坎兒,邁過去,基本上屬於兵部掛號的人物。混的再差,只要不作死,都能混到總兵一級。
本職品級高低,這時候還能影響實職;萬歷後期開始,基本上就亂套了,衛所軍官集體墮化,遼東大敗武官集體被收割人頭發生大斷層,升官的體系直接就是守備、都司、游擊、參將這一類沒有確定品級,不歸屬制官體系的一套。
鬧出的笑話不少,比如本職六品百戶,卻幹總兵差事的例子都有。民間都在笑話朝廷、軍將遺忘了老祖宗升官的規矩。這怎麽說呢?相當於軍銜上尉的家夥,當著軍區司令。
而趙期昌無比看重的從二品門檻兒,就相當於大校與少將的差別。邁過去,哪怕今後被打下去,那所有軍將看你的目光都不同。
而此時的周尚文並不在陽和口,而是派自己器重的壯年軍官馬芳來陽和口,參加一次陜西總督曾銑與宣大總督翁萬達聯合商討的戰術改革會議。
而曾銑、翁萬達自然不會參加這種類似講座的會議,雙方都派了核心軍將來參加這翅議。曾銑派心腹愛將李珍過來講學、傳授陜西三鎮的先進戰術,用意很明顯,就是借此時朝野輿論熱議並支持的覆套戰事,以及陜西三鎮即民間的秦軍之前的接連勝利擺出一副我比你厲害,但我會教你的姿態。
並有以此次講學,確立覆套戰事指揮權的潛在用意。
宣大方面,翁萬達不想這個節骨眼與曾銑鬧矛盾,這個老人生病了,正忙著退休手續,沒心思去爭強好勝。就順著曾銑的心思,選拔軍中有志軍士千餘人,以大同巡按禦史胡宗憲為主,大同參將麻祿為輔,主持這次向秦軍學習戰術的會議。
周尚文也詭異的離開陽和口,派出自己器重的馬芳前來參加學習會議,這場由陜西參將、秦軍序列有名的驍將李珍主持的會議。
周尚文出身陜西三鎮,也屬於秦軍派系。而他之後,李珍這兩年勢頭猛烈,軍中以‘小彥章’稱呼,即周尚文第二。
而背井離鄉,如喪家之犬的李虎臣之子,李讚在大同鎮當軍。因為識字,世職百戶,本人又有勇力,在今年大同軍隊嘩變中,胡宗憲單騎入營進行說服、鎮壓。李讚以軍士身份拱衛胡宗憲,被提拔為隊官。
受胡宗憲賞識,李讚便以隊官身份參與了這次會議。
而這翅議中,陜西三鎮、宣大、山西三鎮雙方出動的都是中生代精銳,這批人將是十年後、二十年後的九邊文武領袖。
當然,這有一個前提,那就是這批人順利成長。
就連梁夢龍,也以幕僚的身份參與了這翅議,負責講解秦軍新式火器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而此時的宣大總督駐地所在陽和口,正進行著一場例行動員與即將舉行的會議。
大同鎮總兵、征西前將軍周尚文已經七十二歲高齡了,在這個例行秋防的時間裏,依舊駐紮在長城前線,防備俺答可能發起的進攻,更要策劃焚燒草原、斷韃騎草料的例行軍事活動。
秋後天高氣爽,邊塞各鎮都有派小股驍騎出塞,放火焚燒草原的傳統。將長城北二百裏範圍內的一切可供戰馬食用的枯草燒幹凈,增加韃騎進攻的成本,也有驅散閑散牧民的效果。
邊塞就這樣,你不驅散那些牧民,那些人紮根下來就成了牛皮癬。
長城南北範圍內的降雨充沛,雖然以丘陵地形為主,可降雨比更北的草原要多得多。長城修建地址的選擇首要條件不是地形,而是降雨線。長城就是一條分割線,南端是年平均降雨量二百毫米,北端就不行了。
降雨充沛與否直接決定農業收成,如果長城北降雨充沛適合農耕,那長城一定會往北推。只要地理適合農耕,那就能站穩腳。
長城的修建是充滿曲折的,不能說老祖宗多聰明,能判斷出年均降雨。這是無數戰爭、屍骨堆砌出來的長城。太北,因農耕出產跟不上戰爭消耗,被人打回來;太南,敵人占據降雨充沛之地而強盛起來,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打下、收覆。
所以不斷的拉鋸戰中,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一代代屍骨鋪徹下來,修建出又不斷的改遷的現有長城,就那麽神奇的成為了一道降雨分割線。
而這場拉鋸戰的勝利者,不言而喻。
決定長城修建地址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分割線,其次就是地勢,根據地勢變遷進行合理的布局,最大化的減少防守面積、增加單位防禦點內的守軍密度,種種選擇為的就是降低防守成本和防守效率。
而老將周尚文,在此時的九邊將士、邊民、中樞看來,就是一道活著的長城。
周尚文,字彥章。西安後衛人,世襲從三品指揮同知。十六歲襲職時,就率幾十驍騎屢屢出塞作戰。
正德五年,安化王朱置鐇反叛時,周尚文守衛黃河渡口,假意參與反叛,一舉擒獲叛官丁廣等,使得叛軍混亂、驚慌,沒能卷起雪球就被攻滅。
經眾人推舉,周尚文擔任西安後衛衛掌印。後因禦史劉天和彈劾鎮守太監廖堂失敗,周尚文受株連下獄。周尚文被拷打用刑,逼他招供劉天和罪行,周尚文始終不承認劉天和有罪,很久後才獲釋。
在這裏請記住劉天和這個湖北麻城人,這人兩年前病死,死前是兵部尚書、提督京營,贈少保,謚號莊襄。和所有崇禎朝以前的兵部尚書一樣,劉天和在地方上也有嫡系部隊支持。而他的嫡系部隊,就是大明西北邊軍集團。
他這個兵部尚書保證西北邊軍集團的利益,再向中樞保證能控制住西北邊軍集團,這就是一個兵部尚書的最根本任職要求。
而一個有謚號的兵部尚書,在崇禎朝以前的兵部尚書,都是大明最牛兵部尚書之一,每一個人,都能稱之為傳奇,是與同時代無數同輩、後輩人競爭爬上來的,更經歷過戰爭洗練。
很顯然,周尚文與劉天和的交情經歷過牢獄磨練,是同生共死的文武結合例子。劉天和能坐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,這不是本人有能力就可以的,必須有強力軍隊支撐。而這個支撐者,就是周尚文。
那次牢獄之災後,周尚文提拔為階州即武都守備,任期滿後升甘肅都指揮僉事,任甘肅游擊將軍。
嘉靖元年,改任寧夏參將,後升涼州武威副總兵,在多次在守邊戰鬥中負傷。俺答之兄吉囊數次踏冰入侵,周尚文築邊墻一百二十裏,並以水澆之,冰滑不能上城墻,冰化時令士卒用長竿鐵鉤守在城墻上,鉤殺渡河來犯者。
嘉靖九年,周尚文被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,任寧夏總兵官。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王瓊督陜西三邊軍務,主修邊墻,周尚文親自監工。他還疏浚水渠,開墾屯田,使得當地軍民受益不淺。
不久,韃靼劫掠朵幹都司即青海,經過寧夏。巡撫楊志學建議發兵作戰,周尚文不同意出兵野戰,被劾免職。硬抗督撫不合時宜的軍令,這就是周尚文的威望、性格所在。許久後,周尚文被起用為山西副總兵。
嘉靖十六年,吉囊率四萬騎兵從偏頭關來犯,周尚文與其子周君佐轉戰三百裏,將其擊退,周尚文及二子都受重傷。朝廷賞銀幣勞軍,因功升延綏鎮總兵官。
延綏鎮就是榆林鎮,就如前面說的那樣,長城防線是不斷因為降雨而拉鋸形成的。延綏鎮就是典型例子,延綏鎮,顧名思義,是延安、綏德兩地的合稱,明初時延綏鎮就在這兩個地方之間。
後來向北推,推到了榆林,這才站穩腳。榆林名字的來源,就是蒙恬軍團種植的榆樹邊林。故而延綏鎮是官方名字,民間都稱之為榆林鎮。
最典型的就是榆林鎮的長城布局,榆林鎮南與米脂縣交接的銀川關是一條東西交錯的長城;而榆林鎮北又修了一道紅山口長城,整個榆林城被長城環繞。這段長城以北,就是富饒的河套套中平原,實在是守不住,才退到了榆林。
嘉靖十九年三月,吉囊擾延綏,大肆搶掠而退。九月,擾固原,周尚文率眾敗之於黑水苑,吉囊幼子十王陣亡。不久,升周尚文為從一品都督同知。
嘉靖二十一年,周尚文被推薦為東官廳聽征總兵官兼僉事後府都事。當時嚴嵩為禮部尚書,其子嚴世蕃官後府都事,驕橫無常,周尚文當面叱責,嚴氏父子對他恨之入骨,百般尋釁。
僉事後府都事,這六個字解釋起來是這樣的,即後軍都督府僉事,掌事,分管實際工作。
雙方矛盾很大,嘉靖也為難。只能在當年秋,調周尚文為總兵官鎮守大同,但與巡撫趙錦不和,一再要求告老,嘉靖不許,轉手將趙錦調為甘肅巡撫。
嘉靖二十三年,俺答與一幫侄兒盟誓,率數萬騎兵犯大同前衛,周尚文與之激戰於黑山,殺吉囊兒子,俺答的侄兒滿汗歹,因此功,周尚文晉升為右都督。
當時,總督翁萬達與周尚文商議修築長城,自宣府鎮西邊陽和口,東至大同開山口,長約二百多裏,由周尚文帶領士卒完成。
期間周尚文又增加了陽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口段,共四百餘裏,修築敵臺一千多個,再次向北推進防線,開墾屯田四萬餘頃,增添守兵一萬三千多人。這一大舉措,尤其是四萬餘頃軍田的開墾,讓嘉靖十分高興,嘉獎,升周尚文為左都督,加太子太保,蔭子錦衣世千戶。
四萬餘頃軍田,這還只是報上去的,這麽大的事情,周尚文再清廉,也要滿足下面人。所以這個四萬餘頃,只會多不會少,不可能弄虛作假。因為宣大多出四萬餘頃軍田,就意味著中樞給宣大的補助會降低。
如果弄虛作假,無異於餓著肚皮賺吆喝。別說周尚文,換徐達到宣大,都鎮壓不住下面餓肚子的軍士。
而這四萬餘頃軍田,則是周尚文解決宣大軍隊溫飽的唯一手段所在。過去幾年中,大同鎮守軍不斷嘩變、叛亂,原因就是中樞財政吃緊,裁剪軍費所導致。
跟周尚文的大手筆比起來,登州衛的衛東開荒計劃經過一年時間,各家才弄出一千頃出頭,實在是有些小家子氣。
從周尚文的升遷中,可以看出很多問題。那就是邊塞軍將的升遷,相對來說是非常困難的。一個軍將的升遷,軍功固然重要,可你的出身、屢歷也很重要。
周尚文是典型的衛所高官世職勳貴體系,還是典型的邊軍武臣體系,所以他升官就有些困難。
而趙期昌呢?世襲小旗連官都算不上,又能算是腹心衛所出身,與周尚文的勳貴體系比起來一個天,一個地,都是衛所出來的,可中樞看你的標準就不一樣。
邊塞軍功多,就顯得有些不值錢;否則與內地一個評功標準,那大明的軍界就會徹底落入邊軍體系。所以升官最快的是京營,其次是漕運,再次才是邊軍和內地守軍。
內地守軍軍功少,基本上逢功必升,用來牽制邊軍體系,和邊軍出身的將領搶坑位;邊軍軍功多,敵人也強,風險大,所以將領夭折率較高,勉強與內地將領維持平衡的提拔、補充率。
而漕運、京營,基本上幹滿任期就會升,下放更有例行升一級的好傳統,這就是中樞控制兵權的手段所在。
其中,從二品就是一道大坎兒,邁過去,基本上屬於兵部掛號的人物。混的再差,只要不作死,都能混到總兵一級。
本職品級高低,這時候還能影響實職;萬歷後期開始,基本上就亂套了,衛所軍官集體墮化,遼東大敗武官集體被收割人頭發生大斷層,升官的體系直接就是守備、都司、游擊、參將這一類沒有確定品級,不歸屬制官體系的一套。
鬧出的笑話不少,比如本職六品百戶,卻幹總兵差事的例子都有。民間都在笑話朝廷、軍將遺忘了老祖宗升官的規矩。這怎麽說呢?相當於軍銜上尉的家夥,當著軍區司令。
而趙期昌無比看重的從二品門檻兒,就相當於大校與少將的差別。邁過去,哪怕今後被打下去,那所有軍將看你的目光都不同。
而此時的周尚文並不在陽和口,而是派自己器重的壯年軍官馬芳來陽和口,參加一次陜西總督曾銑與宣大總督翁萬達聯合商討的戰術改革會議。
而曾銑、翁萬達自然不會參加這種類似講座的會議,雙方都派了核心軍將來參加這翅議。曾銑派心腹愛將李珍過來講學、傳授陜西三鎮的先進戰術,用意很明顯,就是借此時朝野輿論熱議並支持的覆套戰事,以及陜西三鎮即民間的秦軍之前的接連勝利擺出一副我比你厲害,但我會教你的姿態。
並有以此次講學,確立覆套戰事指揮權的潛在用意。
宣大方面,翁萬達不想這個節骨眼與曾銑鬧矛盾,這個老人生病了,正忙著退休手續,沒心思去爭強好勝。就順著曾銑的心思,選拔軍中有志軍士千餘人,以大同巡按禦史胡宗憲為主,大同參將麻祿為輔,主持這次向秦軍學習戰術的會議。
周尚文也詭異的離開陽和口,派出自己器重的馬芳前來參加學習會議,這場由陜西參將、秦軍序列有名的驍將李珍主持的會議。
周尚文出身陜西三鎮,也屬於秦軍派系。而他之後,李珍這兩年勢頭猛烈,軍中以‘小彥章’稱呼,即周尚文第二。
而背井離鄉,如喪家之犬的李虎臣之子,李讚在大同鎮當軍。因為識字,世職百戶,本人又有勇力,在今年大同軍隊嘩變中,胡宗憲單騎入營進行說服、鎮壓。李讚以軍士身份拱衛胡宗憲,被提拔為隊官。
受胡宗憲賞識,李讚便以隊官身份參與了這次會議。
而這翅議中,陜西三鎮、宣大、山西三鎮雙方出動的都是中生代精銳,這批人將是十年後、二十年後的九邊文武領袖。
當然,這有一個前提,那就是這批人順利成長。
就連梁夢龍,也以幕僚的身份參與了這翅議,負責講解秦軍新式火器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